详情
文化研究
永悟法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音声佛事话梵呗

阅览次数:4957     发布时间:2018-03-20

 本文2010年3月刊登于《法音》总第307期,作者:永悟法师。先后被各大媒体及相关网站转载。
"   斋饭依八关,昏钟警诸妄。

    陈王演真呗,深公吐玄唱。

    清波徐潆洄,法雨渐调畅。

   振如迅霆击,细若游丝颺。

   哀籁流凡听,圆机转天吭。

   哉闻青莲座,妙法宣无上。

   魔王戢怨刃,龙女倾爱藏。

   如何旃檀刻,不睹梵音相。

   稽首悲宿因,誓心驱来障。"

     八关斋戒法会上,

  钟声警醒了人心,止息了种种妄想。

  陈思王创制了声透法界梵呗的瑞响,

  大德深公口吐玄妙至极的绝唱。

  仿佛水面的清波徐徐迂回荡漾,

  吉祥的法雨渐渐普润着我心田。

  爽直急促处如迅雷大罄声振聋发聩,

  细微绵密处如游丝木鱼声翩翩飞扬。

  聆听着这哀音婉转的呗唱,

  不仅欢喜赞叹,佛祖圆教第一义谛开显出来,

  得闻莲花座上宣流的无上甚深微妙法!

  魔王被感动了,将怨恨的刀刃收藏,

  龙女被感动了,把如意的龙珠奉上。

  那神奇紫檀雕刻出来旃檀佛,

  为什么不见世尊的大威音和庄严相?

  我深深地跪拜叩首,悲叹宿世的因果,

  发下大愿,要驱除任何障道的因缘,

  一心向佛。
       
       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1526~1590)曾经参加一场&“八关斋戒”法会,听过梵唱后,非常感动,写下了这首《夜听梵呗》。从这首诗里,梵呗带给诗人的深刻感受跃然纸上!

  梵呗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梵呗完成本土化,成为中国佛教佛事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梵呗-鱼山梵呗,也永远跟一个伟大的诗人-曹植和一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地方-鱼山联系在一起。悠悠千载,浩浩长空,这清净和雅、哀婉悠长的音声穿越时空,启人向善,净化了生生世世无数善男信女的心灵。
 

  一、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

  (一)汉传梵呗初创-鱼山梵呗缘起

  佛教传入东土不久,天竺和西域僧人来华弘法,梵呗随之而来。但由于汉文和梵文结构的巨大差异,以及音韵曲调结构方式的不同,难以直接配合,以至于慧皎在《高僧传》中留下如此感叹“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音短而词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1]。面对如此困境,东来传法与受法之人磨合梵汉之异,不断将梵呗汉化。于是魏晋时期,初创汉传佛教梵呗-鱼山梵呗产生。

  汉语佛教呗唱是由曹植发端创制的。陈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的第四子,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天资聪颖,精通音律,善于属文。坎坷的身世,彪炳的才华,使曹植有缘亲近佛教。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被封为东阿王,太和四年(230)游览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山涧流水,岩穴来风,林鸟晓唱,草虫低吟,忽而空中传来悠悠梵响,清扬悦耳,美妙动听。曹植被此深深吸引,并拟其音调记录成谱,再依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纂唱词,填入曲中。由此创作而成中国最初之汉语梵呗“以为学之宗;后世称之为“鱼山梵呗”。曹植结合中国语言音韵,创制鱼山梵呗,使得用汉语也可以唱诵出清静庄严、哀婉悠长、觉悟心灵的音声,正因如此,曹植成为中国佛教梵呗第一人。

   曹子建鱼山闻梵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从此以后,中国佛教有了自己的汉语梵呗范本。此事古书中辗转记载。晋代刘敬述《异苑》记载:“曹植尝游鱼山,临东河,忽闻岩岫有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其后,梁代慧皎《高僧传》第十五卷、唐朝道宣律师(596-667)《广弘明集》第五卷、道世法师《法苑珠林》第三十六卷(668年撰)、慧琳法师(737-820)《一切经音义》第二十七卷、宋朝赞宁法师(919-100)《僧史略》,以及南宋法云法师的《翻译名义集》、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等史传都对此有简略的引录。此外,北周庚信的《阐弘二教诗》、唐朝窥基法师(632-682)的《法华经玄赞》第四卷以及《性灵集》等都有关于《鱼山梵呗》的类似论述。[2]

  (二) 南北朝时期对鱼山梵呗的整理

  南北朝时萧子良倡导、举办了“梵呗研讨会”,对鱼山梵呗进行整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489),萧子良召集梵呗名僧,依照经典和悉昙、声明法,对传统梵呗进行整理,意在还其本真面目“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著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号召下,众多“善声沙门”参与传统梵呗的整理、校勘。他们 “集第作声”分别展示。最终,建康安乐寺的僧辩首屈一指,其所传古《维摩》和《瑞应》是“命家之作”,有得曹植鱼山呗之实。此时据曹植于鱼山闻天音,删治《瑞应本起》而创制梵呗,已近260年。僧辩传古《瑞应》一契,固然是对鱼山古呗的整理,更体现了后人对曹植所创古呗的向往与追溯。

  (三)隋唐时期的鱼山梵呗

  隋唐期间,主要流行的梵呗便是由萧子良所整理的鱼山梵呗。虽然鱼山梵呗产生不久之后又出现过几个古梵呗,但到唐时均已不见记载。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第五卷,支昙篱的《六言梵呗》和康僧会的《泥洹梵呗》流行到梁代后不再见于记载。隋时支谦的《连句梵呗》和帛尸梨蜜的《高声梵呗》还在流行,之后便不见记载,唯鱼山闻梵的记载颇多。据《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的记载“唐朝所传鱼山梵呗尚有六契”。到了慧琳的时代,《一切经音义》卷二七则记载“至今传之。”由此可见,鱼山梵呗在唐代初期和中后期仍在流传。也是在这一时期,鱼山梵呗还远播到了韩国、日本,影响至今。

       (四)隋唐之后的梵呗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派别林立,传统梵呗留下的基本曲调以及唱诵方式,成为每一个出家人的日常必修课。也是因为教派的分化,僧众唱诵的经典无形之中便有限制,如净土宗,则以净土类经典为唱诵之本,其他经典大多束之高阁。另外,随着历史发展,禅净两家成为佛教主流,其中禅宗提倡“禅坐“、“止语”,“敲打念唱是戏子,参禅打坐佛弟子”等修行理念。两者客观上促进了梵呗的“解体”“匿名”,使梵呗由此分流各宗各派,不再以单独的梵呗法门名称出现。明清时期,随着佛事仪轨整理、定型,梵呗被称为“仪轨音乐”或“佛事音乐”。明清时期的佛事仪轨除了继承传统的梵呗音乐之外,还糅合了民间传统曲调中的部分曲调。但至今中国梵呗依然保持着唐朝鱼山梵呗的遗绪板眼风格(本人从1990年开始,先后深入大相国寺、四大名山、智化寺、广济寺等道场调研所得)。而日本所传承的梵呗保留了唐朝古呗的原貌,当地高僧又重视保护古呗原貌,将其作为一修行法门认真传承。换句话说,传统鱼山梵呗延续至今,最集中体现古呗原貌的便是在东邻日本。

  (五)鱼山梵呗与日本

  隋唐时,佛教文化空前繁荣,古老的鱼山梵呗东传日本。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僧人道荣、胜晓等赴日本弘教,将当时盛行的梵呗带到日本。日本天皇敕令全国各地寺院转唱、礼拜依道荣和胜晓所传“唐音”,其他唱法一律废止(见《续日本纪》第三卷)。

  日僧空海(774-835,日本佛教第一个声明学家)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来中国求法,空海参访各地名僧,并学习声明,得到长安青龙寺惠果法师亲传唱诵法。三年后空海回国,在日本创立-真言宗。

  日僧最澄(767-822)与空海一起来中国求法,于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抵达浙江天台山,从师于道邃法师。《续高僧传》第二十九卷《道邃传》有载:

  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补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

    最澄学习天台教观及相关梵呗,回国后传于弟子圆仁(794一864)。圆仁继承其师衣钵,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七月来中国求法。圆仁朝拜中国佛教名山古刹,遍礼各地得道高僧,广学显密诸家声明,于唐大中元年(847)携带经、疏及佛事仪轨共559卷回国,在日本比睿山创建声明道场,广传鱼山梵呗。饮水思源,为了表达对初创者、初创地的尊重,日本佛教命名梵呗为鱼山声明。日僧圣一《声明口传》说:夫声明者,印土之名,五明之一也,支那偏取曰梵呗,曹陈王启端也,本朝远取天竺立号焉。圆仁广传鱼山梵呗《声明集》(手抄本),并撰写《入唐求法巡礼记》,其中记录了当时中国有关寺院佛事唱念活动的情况。随后真言宗于公元1200年抄写《鱼山声明集》、《鱼山私钞》和《鱼山目录》(三书均辑编入《大正藏》,后两书内容包括《鱼山声明集》内容) 等(时至今日,日本依然保留着《鱼山声明集》元朝手抄本)。       

  在日本,鱼山梵呗在真言宗、净土宗及天台宗圆仁大师十传弟子良忍大师时最为兴盛,第二十五传为多纪道忍大师(1930),忍传中山玄雄,雄传现在大僧正天纳传中、多纪颖信、誉田玄昭、三千院小掘光诠、梦江(现年84岁,净土宗)等,他们曾分别来中国鱼山朝拜,梦江并委托其弟子大八木正雄释正明完成多纪道忍大师遗愿,将鱼山梵呗古籍及音声传回中国。《鱼山声明集》元朝抄本与宋初影印本,还有梵呗古籍资料(《五会念佛》,此书一册系唐朝汉文手迹,于1888年日本再版,标有古曲线谱)、通过1936年日本多纪道忍法师口传及音像资料遗留,相继赠予鱼山梵呗寺。在日本保存的梵呗中所使用的古曲谱被认为是我国六朝之遗。

  近代以来,日本尤其重视鱼山声明的传承与保护事业。比如,日本的天台宗专门成立鱼山声明研究机构,努力将古曲谱五线谱化和唱片化,在国内外举行公演。日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日本天台宗鱼山梵呗被日本政府文部省制定为"无形文化财",并多次获得政府的奖励。
 

【附】:鱼山碑一:日本真言宗东寺日本中国声明之志:

鱼山梵呗声明全集(全)2023.1.17样稿_23(1).png

  

       魏代东阿王曹植,于鱼山闻梵天之声,乃作声明梵呗。 弘法大师空海将此传至日本国。日本鱼山声明由此而始以来一千二百余年,在日本国京都东寺真言宗相传不息。东寺真言宗铃木智辨、加藤宥雄,声明大全刊行会特收其全部制成激光盘大全集,谨奉供鱼山东阿王曹子建墓。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九日  
  日本国京都东寺真言宗铃木智辨 、加藤宥雄 、声明大全刊行纪念鱼山参拜团团长藤原义章,名誉团长增原宝,副团长加藤宥英。
  团员大泽耀雅、稻木康?、平贺?宏、藤原宗峰、安藤笃彦、桥本聪子、府川久男。
  参拜团事务局长声明大全刊行会代表松下隆洪、加藤宥真谨书。


  鱼山碑二(天台宗):

鱼山梵呗声明全集(全)2023.1.17样稿_24.jpg

  

      东阿鱼山乃佛教音乐之故里,唐时慈觉大师圆仁请去日本于京都大原三千院生根,且传承梵音声明并因东阿鱼山之名,亦改称日本之鱼山,经绵绵岁月,以声明始祖曹植之缘,使得两鱼山梵音相和,两鱼山隔海同调。梵音和声,共祝中日两国友好万古常青。日本国京都大原三千院门第六十一代门主小?光诠立。

  二、梵呗的意义、结构、道器具与主要曲目
  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梵是梵文"梵那摩"的省略,意为清净、离欲;呗是梵文"呗匿"的省略,意为赞颂、歌咏。梵呗是将清净的经偈通过轻幽、柔和及悲悯的心境将它唱诵出来以赞叹三宝、歌颂佛德的一种声调,它是摹仿古印度的梵腔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的,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梵呗通常分为三节,即初呗、中呗、后呗。《如来呗》前一偈"如来妙色身"偈文,唱于一般法事之初,称为初呗。若讲经法会,则以《云何呗》第二偈"云何于此经"偈文为初呗,亦称为《开经梵》。《如来呗》后偈“如来色无尽”偈文及“天上天下无如佛”赞佛偈,系法事中间所唱,称为中呗。《处世呗》用于法事之后,称为后呗。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道场忏法,即所谓的法集三科。这三科法事,创始于晋时道安“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讲经仪式),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六时课诵、二时斋粥仪式),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式)。天下寺舍,遂则从之。”[3]
  《鱼山梵呗》的唱词可以文学形式类归为四大类:一、赞:五句赞、六句赞;二、偈: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三、咒:咒语、真言,音译念、吟诵;四、文:经文或白话文组成。演奏梵呗所需要的法器主要有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钹和大板等打击法器伴奏。《鱼山梵呗》选自《太子瑞应本起经》。这部佛经记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胎前、出生、出家、成道、至说法度人的一段历史。这些内容也见于《普曜经》第二卷:
  尔时菩萨从右胁生,忽然见身住宝莲华,堕地行七步显扬梵音,无常训教。我当救度天上天下,为天人尊。断生死苦,三界无上,使一切众无为常安。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
  以此内容填词,即为现在所流行的《菩萨下云中》,相继发展同曲异词的有《佛宝赞》、《药师大赞》、《弥陀大赞》、《观世音》、《地藏王》、《大觉尊》、《三乘法》等。
  《菩萨下云中》:
  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肋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
  《佛宝赞》: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璨斓,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从唐代初期流行至今的唱诵曲目还有《赞佛呗》一首、《云何呗》两首、《如来呗》一首、《处世呗》一首。
  《赞佛呗》: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4]
  《云何呗》: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5]
  《如来呗》: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敬礼[6]
  《处世呗》:
  处世界如虚空 犹莲华不著水
  心清净超于彼 稽首礼无上尊[7]
  《赞佛呗》与《处世呗》被后世的《禅门日诵》等收录,其它三十余首在不同的法事和经文中保留,一直流传至今;其余各偈也被历代重修的“清规”采用,作为出家受戒仪式的唱诵曲目。
  笔者根据鱼山梵呗曲调创制《东阿王赞》,以纪念曹植东阿王:
  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南无音声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三、梵呗的价值、功用与功德
  (一)梵呗之功用-修习定学法门之一
  鱼山梵呗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而且作为一种载体传播着佛教慈悲、平等、和谐的精神。传承鱼山梵呗,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
  早在印度的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就相信,声音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传统也直接影响到佛教,佛教也认为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而无量陀罗尼门中,最基本的有四十二字,即悉昙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大智度论》卷八十八说:"善男子,当善学分别诸字,亦当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语言皆入初字门,一切语言亦入第二字门,乃至第四十二字门。一切语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是众生应如是善学四十二字。"《普曜经》中明确地赋予这四十二个音声以特殊的意义。这可能也是后来中土《四十二章经》、曹植创梵呗四十二契,取数四十二的含义所在。
  佛陀说无量殊胜法门度化众生,其中便有以音声为佛事,以此契合娑婆众生。正如《金光明经玄义》所说:"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佛教传入中土后,梵呗便成为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通过专注、真实、纯粹地吟诵、赞叹佛德或唱诵"赞"、"偈"的方式,使佛教徒止断外缘、息却妄心、自净其意。这本身对于修行人的入定安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唱念者当下获得身心清净,自然萌发利益众生的无上道心。诚如赞宁法师所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何则?始唯据本,本立则道生,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8]。由此,梵呗自可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此郁?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9]。故梵呗又义译为止断或止息。《续高僧传》第三十卷亦对梵呗功用加以总结:“焉至如梵之为用,则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也。”
  (二)梵呗之功德
  梵呗既然以清净曲调赞颂十方诸佛,功德自然不可思议。《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南海寄归传》卷四《赞咏之礼》云:“一能知佛德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10]。佛寺无不进行梵呗一科,今亦通称为唱念。僧众礼佛唱赞,将自身虔诚恭敬升华,并做以观想,念动声动,音声转念,身体随之起相应变化,震发三脉七轮,打通中脉,利益身心。以梵呗增加闻思修行,习持定功,兼通戒定慧力,清除贪?痴障。又《高僧传》云:“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11]

  四、传承濒危与保护措施
  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鱼山梵呗发展至今,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充分保护,造成梵呗资料缺乏,曲调流失,现今虽存隋唐古呗的基底(据专家研究,《释加大赞》与《佛宝大赞》内容皆出自《瑞应本起经》,似为二鱼山遗绪),但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即使目前有些僧人还可以简单哼唱古呗,但也深受民俗音乐、现代音乐等的影响,而发生异化,消解着古老梵呗的仪节性和精神性。因此,“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回归鱼山梵呗的本来面目(真精神),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要务。
  由于与鱼山梵呗结缘,本人曾发宏愿:“愿有佛教的地方,都有鱼山梵呗,倾尽毕生之力,精进不怠,广弘此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人经师公德禅法师指引,行脚大相国寺、智化寺、广济寺及四大名山等道场,参习梵呗,最终追溯至鱼山,起梵刹于陈思王青冢之侧,并蒙当代高僧本焕长老不弃,赞叹命名,亲书"梵呗祖庭"四字勖勉。要开展鱼山梵呗的传承工作,重建梵呗寺产是首要之事。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筹备,开始恢复鱼山景区特有的历史风貌。2002年筹建梵呗寺,并对曹植墓、子建祠、闻梵处、梵音洞等进行修复。2004年,寺院被正式批复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修建了大型鱼山文化广场,寺院主体建设基本完成。以此为契机,开展了鱼山梵呗的挖掘整理工作。目前,已经收集唐朝以来的鱼山梵呗古籍善本20余卷。2006年10月,鱼山梵呗被聊城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2月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鱼山梵呗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余年来,本人苦参古呗,并组织门徒延通、常明、延嵩、明正等众弟子苦心钻研修习鱼山梵呗。同时,举办鱼山梵呗培训班,定期引导在家居士修习梵呗。除此之外,为全面探索鱼山古呗,更与存有古呗原貌的日本交流学习。多年来,我们曾数次与日本梵呗高僧多纪道忍大师再传弟子梦江、正明等梵呗学人交流与参学,也极大地促进了鱼山梵呗在国外的影响。古语云:“礼失而求诸野。”今可谓:“礼失而求诸友邦。”与此同时,在著名佛教音乐学家田青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创立梵呗研究所,开展与教、学两界百余位长老、教授专家的紧密合作,努力将鱼山梵呗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气与国内一板三眼等特征结合,力求恢复鱼山梵呗的本来面目。
  为推动鱼山梵呗的传承与弘扬工作,2006年9月8日,在县委、县佛教协会的支持下,梵呗寺会同山东省佛教协会、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以:“音声做佛事,梵呗唱和谐”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来自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开封大相国寺、内蒙梵净寺、北京广济寺等寺院的代表,朝山拜祖,出力献策,海内外佛教界高僧、学术界专家、文艺界人士等5000余人欢聚一堂,盛况空前。同时,本人主编的《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化节梵呗晚会光盘由河北百灵影像出版社正式出版。更令人欣喜的是,一直在探索中的梵呗古谱,在众人的努力之下,已经可以用现代乐谱法加以表达,这将更加有利于鱼山梵呗的传承与推广。目前,梵呗寺已经收集、编辑相关书目五千余卷,鱼山梵呗曲目的收集、整理工作业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借助现代科技,实现古谱、经书等数字化,成立佛教音乐图书馆的工作业已开展;培养优秀的梵呗僧才,成立鱼山梵呗研究所与鱼山梵呗念诵团等工作也在筹划中。
  方今时代,国运兴隆,文化昌明。中华民族适逢复兴的契机。文化的复兴需要返本开新。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如若丢失,中国音乐便不再完整。鱼山梵呗虽有濒危之险,但其作为佛教修持重要内容的古老梵呗,同样面临着兴盛的契机。事在人为,在教内外的一致努力下,相信清凉古呗会再度回荡、响彻在白云黄河的鱼山胜境。正如乾隆皇帝所描绘的那样:
  国满旃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呗接鱼山。

  【注 释】
  [1] 慧皎著:《高僧传》卷15。
  [2]胡耀著:《佛教与音乐艺术》,第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释氏要览》上。
  [4] 《大正藏》第3册。
  [5] 《大正藏》第12册。
  [6] 《大正藏》第11册。
  [7] 《大正藏》第54册。
  [8]慧皎著:《高僧传》第25卷。
  [9]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
  [10]义净著《南海寄归传》卷四〈赞咏之礼〉。
  [11] 慧皎著:《高僧传》第十三卷。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http://www.cssn.cn/zjx/zjx_zjys/201404/t20140409_1061258.shtml
佛缘网转载:www.foyuan.net/article-136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