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次数:3318 发布时间:2010-04-29
音声佛事话梵呗
---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的历史与传承
释永悟
梵呗通常分为三节,即初呗、中呗、后呗。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道场忏法。
“鱼山梵呗”选自《太子瑞应本起经》,这部佛经记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出家、成道、至说法度人的一段历史。“鱼山梵呗”的唱词可按文学形式归纳为四大类:一、赞(五句赞、六句赞);二、偈(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三、咒(咒语、真言,音译念、吟诵);四、文(经文或白话文组成)。演奏梵呗所需要的法器主要有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钹和大板等打击法器。
早在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就相信声音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传统直接影响到佛教。梵呗一直为我国历代高僧大德所沿用,成为修行的必经法门,并且被归入戒定慧三学之“定学”的范畴,在佛教观念中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
鱼山梵呗的缘起与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不久,梵呗随之而来。但由于汉文和梵文结构的巨大差异,以及音韵曲调结构方式的不同,慧皎在《高僧传》中留下如此感叹:“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揭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音短而词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面对困境,东来传法之人与受法之人磨合梵汉之异,不断将梵呗汉化。
汉语佛教呗唱是由曹植发端创制的。陈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精通音律,善于属文。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被封为东阿王,于太和四年(230年)游览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当时山涧流水、岩穴来风、林鸟晓唱、草虫低吟,忽而空中传来悠悠梵响,美妙动听。曹植被此深深吸引,并拟其音调记录成谱,再依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纂唱词,填入曲中,由此创作而成中国最初之汉语梵呗——“鱼山梵呗”。
南北朝时期,萧子良倡导、举办了“梵呗研讨会”,对鱼山梵呗进行系统整理。
隋唐期间,传统梵呗留下的基本曲调以及唱诵方式,成为每一个出家人的日常必修课。当时主要流行的梵呗便是由萧子良所整理的鱼山梵呗。
明清时期,随着佛事仪轨整理、定型,梵呗被称为“仪轨音乐”或“佛事音乐”。当时的佛事仪轨音乐还糅合了民间传统曲调中的部分曲调。
鱼山梵呗还远播韩国、日本,为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唐代时,“鱼山”在韩国语言里的意思就是“梵呗”。鱼山梵呗在日本传承不断,很好地保存着隋唐时期流传的梵呗古貌。
成功入选非遗名录
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鱼山梵呗发展至今,由于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已濒临灭绝。
幸而,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鱼山梵呗寺及有关遗迹得以筹建、修复,并于2004年被正式批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目前,我们已收集唐朝以来的鱼山梵呗古籍善本二十余卷。2008年6月,鱼山梵呗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鱼山梵呗的搜集、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