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文化研究
永悟法师:论曹植与鱼山梵呗

阅览次数:2087     发布时间:2018-03-20

【摘要】曹植创制佛教音乐鱼山梵呗,主要是受曹丕曹睿政治压迫所致。曹植志向远大,而无法施展,可他又始终遵循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忠孝思想。因此他想借用佛教的哲理来摆脱当时的困境,拯救自己的灵魂,并企图想在佛经、佛曲中寻找精神归宿和家园。梵呗音乐是一外来音乐形式,如要翻译梵呗必须有一定文化修养。曹植将偈诗梵语的音韵、汉字发音的高低与中国民间音乐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宣唱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关键词】曹植  鱼山梵呗佛教音乐
 
    曹植(192-233)字子建,封陈思王,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聪慧,十岁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一位,曾想立为太子。但后来由于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使曹操震怒。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曹丕继任后几次想借机杀掉曹植。但由于母后卞氏的呵护、干预,曹丕的谋杀没有得逞。为此曹植便屡遭贬爵削邑,改换封地,使曹植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改封曹植鄄城王。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然而曹睿对曹植的管理、限制更加严格。由于曹植从小就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教育,曾多次上书要求能得到任用,希望能为国家效力;还一面向曹睿陈述了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性,可曹睿始终没有被采纳他的意见。在曹丕、曹睿执政的十二年中,曹植曾被迁封六次。最后忧郁而死,卒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逝世后初葬于陈地,【3】魏明帝曹睿追赐谥号为“思”,故后人称之为“陈思王。”青龙元年(233)三月,曹植之子济北王曹志遵其父遗愿,将灵柩迁葬于东阿鱼山西麓封土为冢。【4】后人为了纪念曹植便在其冢附近建立了一座佛教寺院,取名为梵呗寺,以纪念曹植对佛教梵呗的贡献。
    曹植是建安三曹七子中最具代性的一位,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天赋。他的作品形式多样,除诗、赋、之外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咏、诔、哀辞等多种文体。唐代诗僧释皎然在《邺中集》中日:“邺中七子,陈王最高。"陈寿在《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评》中日:“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5】《诗品》日:“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6】
    曹植的志向、兴趣、爱好并非在舞文弄墨上,而是治国平天下,为国为民效力。曹植出生于乱世,长于军旅,十五岁随父曹操逐鹿中原,南征北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7】他随父曹操经历了所有的重大战役,而每次战役无不激励着曹植治国兴邦、名垂千古的远大志向。曹植在给挚友丁翼的诗中说:“滔滔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8】曾给当时任丞相主簿杨修的信中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9】
    曹植的幼年、青年时期得到了其父曹操的特别呵护,他曾过着贵族王孙式的放荡生活。他的母亲卞氏出身于专业的音乐家庭,可以说曹植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和强烈的文化影响。使得成年后的曹植在思想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极为活跃,对艺术来说曹植可以说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他曾写诗表白:“取乐今日,遑恤其它。"【1 0]《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裴注引《魏略》载: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日:  ‘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皇羲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及暮,淳归,对其所知叹植之才,谓之‘天人’。”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当时曹植一附贵公子的形象,正逢夏天,天气暑热曹植的装束是极不严肃的。曹植平时“斗鸡走马,鲜衣美食,秦筝齐瑟,奇舞名讴。’’【11】“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12】“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13】
    年轻时期的曹植不拘小节而纵情享乐,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他的评价,是“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l4】对曹操所下达的命令大多不遵守,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如曹操提倡“举用皆清正之士”,  [1 5】而曹植结交的朋友基本上是“浮华交会"【16】之辈;曹操颁布“整齐风俗"令[17],曹植却海阔天空高论无忌;曹操号召禁酒,曹植却饮酒不节,  “醉不能受命”;[1 8】曹操提出以法治国,曹植却屡“犯礼法,轻重随其刑”,[1 91竟以身试法。由于可见曹植的“任性而行”已到了极点,也正是曹植的这种“任性“,最终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青年时期的曹植思想是相当复杂的。他时而倡导“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他在一篇文章能出现儒道两家的思想,例如文章《七启》便是如此。曹植对阴阳家、法家、佛经都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对当时的贵族统治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难当可贵的。当时建安文学艺术的领导者是曹操,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思想进步的文化界人士大都比较开放,曹植则又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所以蔡元培先生曾说魏晋文人的思想,是“非截然舍儒而合乎道、佛也,彼盖灭裂而杂糅之"【20】“儒道互补点出魏晋文人思想杂糅的壮况。"【2l】“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的襟怀,为人生最高境界。”【22】
    曹植的后半生在政治上是极度困难的,他试图借用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以及老庄的无为哲学思想,想走出一条解脱其困惑的人生道路来。所以他采取天合逍遥游,乱世浊流而避之,以退、隐、愚、乐的方式,消解自己在困境中的自我。当时的魏国的确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而曹植更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才干和德行。由于曹植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从骨子里他所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然而政权却又落在了曹丕和曹睿的手理,曹植况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他自视才智甚高,为此他对当时三国势态及曹魏内部状况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中肯的见解。也恰恰是这种见解、评估、和分析,使得曹睿对他更加放心不下严加管理。这就使得曹植的生活更加艰难。可在曹植内心深处,却始终不渝地遵循着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曹植是从政治核心中被抛离出来的,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作为。因此曹植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23]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24】曹植的这些表述和自白最终将是图劳无果。由于曹植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又无法施展他的理想和才华。恰时逢兴起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由于连年的战争、动荡不安,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寄托。然而当时的统治者也为了安扰民心,迎合人民群众的心理,故提倡佛教。再者佛教的教义提倡出世,也正符合曹植所处政治心态、处境,因此曹植对佛教及梵呗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吠陀时代,然而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即梵呗音乐是在模仿印度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而创制的新声,用汉语来歌唱,而不再使用印度语。梵,是印度语“梵览摩”(Brahma)的略称,其大意为清净、寂静、离俗之意。本义为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宇宙的最高主宰。梵也是永恒的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词。呗,则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其意思是指赞颂或歌咏而言;梵呗是佛教徒从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的颂歌,亦可用乐器伴奏。中国的梵呗音乐平和、深沉、肃静、淡雅,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梵呗音乐是诸供养佛的形式之一,也是佛教修行的一重要法门;其主要目的就是娱佛,可在娱佛的同时,也有娱人的效应。在中国宣传佛教教义,必须使用汉语,用梵语是无法赞颂佛的大慈、大悲和大德的。佛教传入我国后由于语言不通,人们对梵呗音乐中的词曲不能完全理解,这给宣传佛教教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用汉语配合完善佛教偈颂的歌词带来了困难。因此在传教过程中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翻译佛经。
    释迦牟尼佛在初创佛教时就提倡用音乐作为辅助工具,因此佛教白天竺传入中国后,就负载着经文和天竺佛曲流传下来。中国佛教音乐按其表演性质特征可划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梵呗”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著重于佛教经文宣传教义。然而传到中国后“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25】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着的问题,一些大德之士借用中国本土的民间乐曲创作了新型的佛曲音乐,如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就属于此类新声。佛经是外来文化,如翻译不当,会
给当时的中国佛教徒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以《法苑珠林?呗赞篇》载日:“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瑞,学者之明范也。”梵呗音乐是一外来音乐形式,翻译梵呗的人必须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音乐才华方能完成。因此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宣唱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26】为此曹植“感鱼山神制"创立了鱼山梵呗。而曹植创制鱼山梵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梵音在汉语环境中怎样巧妙地相结合使用,而又不失其原天竺之本色矛盾着的问题。曹植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避免“韵短而辞长”的麻烦。僧人们为了使民众好理解、好接受梵呗音乐,便开始尝试着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时期。这时期印度、西域的诸沙门、居士陆续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传教队伍。他们来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争取中国统治者对佛教的认识、信任与支持,并广大佛教传教、授徒。在当时佛教在中国流传成为一种时尚。为了使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贵族人士,试图用佛教经典讲述儒家的道理。使读者通过在研读佛经的同时而汇通佛、儒两道,使佛、儒、俗都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思想,中国佛教音乐从此也就一方面不断地接受改良,一方面不断地创作、补充新的佛曲。而曹植的《鱼山梵呗》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而产生的,成为开山之首创。
   
   曹植曾与月氏人支谦[27]关系甚好,来往密切。在支谦的影响下曹植对佛经极感兴趣,后来竟达到了入迷的状态。支谦是三国时代杰出的翻译家、佛学思想家和音律学家。东吴“孙权闻其才,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28]据文献记载,他约生活于公元242—253年间。孙权命支谦为太子的老师。但支谦并不热心于功名利禄,在太子夭亡之后,他就去穹隆山翻译佛经去了。《出三臧记集》卷十三《支谦传》载日:“收集众本,译为汉言,从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而这其中的《瑞应本起》就是支谦为曹植的母亲卞太后逝世后所创作的一经文。当时的情况是:曹植母亲逝世其极为悲痛,再加当时的政治形势对曹植不利,所以曹植整R浸沉于佛经、佛曲之中,试图用其来排解自己的悲愁。为此曹植创作了《太子瑞应本起经》后删改为《太子颂》。由于两人友情极深,支谦把其译成《太子瑞应本起经》,由曹植制乐梵呗。后曹植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道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襟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  [29]。[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日:“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成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篡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30】由此来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31】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师论》载日:“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32]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箸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33】从上述资料可以得知,中国的佛教梵呗音乐是曹植首创,但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那就是历代的僧人们了。
  
    关于曹植与梵呗音乐的创制与发展,从上述资料中来看有一定的演义成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闻空中梵天之响”,系传说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佛教音乐始创于曹植时期并与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则是无疑的。所以我们不要把鱼山梵呗认为是独一立的体系,应该是现在佛教音乐的开端源头,历史记载了曹植创立梵呗,现在佛教界认可这一事实,也就应要尊重历史枣实,尊重佛教的现状,所以应该把现在的梵呗音乐看作是鱼山梵呗的流!
    另这一时期的文人们与佛教人士交往极为密切,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创制了大量佛曲,使得梵呗音乐有很大的进步也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文人的积极参与、僧人们的广大、民众们的大力支持使得中国佛教梵呗音乐得以发展与普及。【唐】释慧皎在《高僧传?经师论》中日:“自大教东流,乃释文者众,而传声益寡…….”如若要创作出适应于中国民众的佛曲,非精通音律,诗词歌赋不可;如没有像曹植这样的一批文人积极创制中国式的梵呗音乐,佛教是不可能在当时发展的顺利与迅速的。前面讲述过,曹植是位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身能作胡舞,还能跳丸、击剑,并且还有极高的艺术鉴赏的能力,曾写出了不少歌咏乐舞的诗篇。曹植在他的《娱宾赋》中曾这样写道:“办中厨之丰膳兮,作齐郑之妍娼。文人骋妙说兮,飞轻翰而成章”。由此可以得知,曹植把音乐当成了他沟通邺下文士感情一不可缺少的纽带,而这种音乐形式恰恰就是当时在士大夫阶层及民间的流行歌曲——相和歌。也正是曹植所具备的音乐才华,把相和歌较多地保存在他所创制的大量的佛曲里。曹植对相和歌特别喜爱其原因是受他父亲曹操的影响。【34】
    魏晋时期的一些文人雅士都与佛教界有着极密切的交往。如谢灵运就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的影响而著有《辨宗论》,应慧远的邀请而撰写《佛影铭》,后来又撰写了《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等。齐竞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创作了佛经梵呗新声。这件事对后来的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35】《玉台新咏》的作者【南朝陈】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而[北魏]杨衔之、范祥雍校注的《洛阳伽蓝记》就记述了北魏洛阳佛寺在这时期的盛况。还有当时的大和尚诗人支遁、慧远法师等与当时的名流文人王羲之、许询、孙绰、刘遗民、宗炳等有着极深的交往。而曹植在这一时期也有作品流传于世,如《杂曲歌辞?齐瑟行》、《相和歌?清调曲》、《相和歌?平调曲》等。这些作品大都借鉴印度佛曲揉和宫廷乐章及民间音调旋律而创作出的一些雅俗共赏的音乐作品。
   
    [唐]《高僧传》卷十五载日:  “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36】从[唐]《高僧传》中可以得知,曹植试图用汉民族旧有的音乐、语言形式来歌唱梵文佛经。这也是我们所见到他唯一一首中国式的梵呗资料,这首佛曲梵呗在民间一直流传至唐。遣唐僧人空海法师将这部佛曲请之日本京都寺供奉。然而在韩国也有梵呗音乐——《几嗦哩》和《呼嗦哩》,尽管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有很人的变化,但它的很多特征仍存有中国古代梵呗之性格特色。记载丁于《真鉴禅师人空塔碑文》(出处)上的“雅善梵呗,金玉其音,侧调飞声,爽快哀婉,……至今东国习鱼山之妙音者,……”与《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记载,“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闻空中有一种梵响,清扬哀婉,独听良久,深有体会,于是便摹拟其音节,撰文制音……”。其中不同国籍、不同文献记载的“爽快哀婉”与“清扬哀婉”是何等的相似。类似的例子只要我们努力去查找会有更多的文献记载的,这对国内外现存占代梵呗音乐的深入研究,这对其音阶、调式、旋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会起到一定的帮助的,我想信在我们现在的音声佛事生活中肯定有“鱼山梵呗”音调在使用着。另在日本京都近郊有座山也为此改名为鱼山,以示对中国东阿鱼山梵呗的的纪念。然而东阿梵呗寺兴建与历代的重修则为了历代高僧、大德学者、文人雅客来山东东阿鱼山感受梵呗之天籁,寻觅当年曹植创作鱼山梵呗之灵感,并希望能像曹植那样有兴听到“闻岩岫里有诵经声”、“闻空中梵天之晌”的佛界的音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千年前的梵呗创始人曹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使得佛经与梵呗音乐得广大和流传。因此说,中国文人对佛教的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也是值得我们现在文化部门所注意和借鉴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的自觉时期,也是文化的自觉时期。文人们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翻译了大量佛经,这对佛教的传入与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文人的界入与认可,使广大民众对佛教增进了极大的信赖感。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文化领域有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各阶层,  (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我们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影响。如现存魏晋南北朝时期兴建的古寺名刹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露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等。梁朝有寺2846座;仅建康
(今南京)  一地就有大寺700余座。北魏末的寺院约有3万余座,【37】。北齐寺院四力.余座【38】。这些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自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译成中文,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什、法显、佛陀跋陀罗、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菩提支流、真谛等众多的翻译家。其中竺法护共译佛经159部,鸠摩罗什共译佛经35部,【39】。在北魏术共流通佛经有415部。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东晋名僧慧远法师与许多权贵来往密切。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统治
者对佛教还是扶植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为魏晋南北朝文化艺术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中国的梵呗音乐起源于北方,但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再者政治中心南移,佛教文化也就必然的随之南迁,后来江南也就成了保存弘扬佛教音乐梵呗的基地。
    佛教重视音乐艺术的宣传作用,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用艺术来感化吸引教徒,传说他在灵鹫山说法时,就用管弦乐器来作为背景音乐为其伴奏,并为大众唱诵《地神陀罗尼经》。他鼓励弟子们以音乐供养三宝,并对唱诵梵呗的殊胜功德极为赞叹。如在新疆克克孜尔拜城千佛洞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山西大同石窟等保留着的许多绘画及浮雕歌舞乐伎人。在这些石窟中都以音乐歌舞为基本情调。《西方净土变》描绘了歌舞乐伎人在天空中飞翔着演奏各种乐器。《妙法莲华经》第一卷日:“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
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40】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亦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箫笛歌舞音乐等。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希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41】此外释迦牟尼佛还规定了唱梵呗时的具体时间《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日:“听诸比丘八同十四日十五同集一处呗诵说法。”  【42】由此可以看出在佛事中作演出音乐歌舞,是“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的,因此每逢宗教节同,寺院内外鼓乐喧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文艺汇演。
    由于教徒们在作法事或礼佛时要唱梵呗,其所唱的就是佛经的经文。因此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居士对歌唱梵呗极为重视的。礼佛仪式也是洗礼人的思想过程。然而梵呗的作用则是:止息喧乱,庄严肃穆,便利法事。其仪式有:讲经、受戒、诵经、法事、法会,但在行道、一般斋会、道场忏法。【43】然而“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其仪式则偏重于歌咏,而赞叹的其音乐形式则多用于俗化性宣传唱导,用这种形式来体现佛教的通俗性与亲和力。佛教在做大型的法事活动的同时,为了扩大影响面,经常使用庙堂音乐,那么这时的梵呗歌唱,便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了。佛教中的这种节庆、仪典大都是在佛的诞辰及传戒时使用。可以说唱梵呗是佛教徒必修功课。《中天竺舍卫国只洹寺图经》日:“大梵天王施八部乐,乐器有十六种,皆以金银七宝所成,佛为众生示疾,凡此诸乐出音以娱乐佛,如来闻音病即除愈,若病不除乐音便奏六度神足等曲声遍三千。”【44】佛教的音乐内容是非常精彩而丰富的,就艺术身而言,其宣传力、吸引力较为广泛,其艺术主要是服务于宗教活动。从主观上看他在起到宣传教义的同时,客观上也用艺术活动娱乐了人民群众。因此佛教对梵呗的内容与形式,在使用方法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至如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晡西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45】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还曾参照梵文的拼音,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拼音方法一;反切,并建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体系。从公元五世纪沈约着《四声谱》开始,音韵学便成了一门独立的,对中国歌唱技术和作曲方法有辅助作用的一门科学。这是佛教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关于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其产生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颜之推认为是:“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46】由此来看颜之推把其产生时间定在了“汉末人独知反语”,这也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文人们翻译佛经所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译佛经,使梵语的拼音很好的使用,当时的人们根据汉语声音结构分析出声母和韵母于是便产生了汉语反切、汉字声调等一些技术和方法。然而四声的发现根据文献记载,大约始于南朝宋代的周禺时期。北齐李季节《音韵决疑序》载日:“平上去入,出行阊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和。”从《音韵决疑序》中可以得知,四声的出现在当时似乎早已流行了,不足为奇。然而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47】
     综上所述“鱼山梵呗"作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起始,在中国佛教史及佛教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应对其进行本体方面的研究。另在某种程度上佛曲也起到保存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既然我们现在很难分辨出那些音乐素材是魏晋时期的。但当时一部分音乐被保存在佛曲中是可以肯定的,其自然不自然地起到了继承、发展、传播的作用。
 
    虽然中国佛曲从开始就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中。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当时西域诸国,佛教的发源地天竺音乐对它的影响。在佛教音乐的各种体裁中,一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大批根本无须翻译、直接咏唱的梵语字音。既“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金言有译,梵响无授”。【48】中国佛曲的民间音乐化主要是由译词配曲困难造成的,佛教徒在弘扬佛法时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通俗性、群众性,更重要的是在宗派之争中强调自己的正宗地位。甚至把天竺传来的一切视为神圣,一些祖籍西域的僧人,自然不自然的把天竺音乐、西域韵味的佛曲和西域风味旋律曲调融汇于其中。然而还一些出生于西域著名佛经翻译家佛教居士们在翻译佛经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魏时期大学者、大翻译家支谦,由于他们深通音律,便依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等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而这些佛经梵呗大都是些连句梵呗三契的音乐形式。由此来看,在诸多无须翻译的赞呗中,定有许多这种顽固地保留着原始的外来痕迹。
   
    曹植创制佛教音乐鱼山梵呗的主要音乐思想不是积极的心甘情愿的去研制的,而是受当时的政治形势的压迫所至而进行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上的,由于曹植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与才华得不到施展,可他又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袍袱,可他又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愈是这样其统治者愈是严重的迫害他。在这种尖锐矛盾中,曹植既没有采取屈原那种决不容于世的强烈抗争方式,也没有采取依情山水的自然风光逃避政治的策略,而是在儒家的入世与佛家的出世的思想之间挣扎着。他竭力地想解脱自己的困境和矛盾
着的心态。因此他借用佛教来使自己摆脱陷入的政治困境,来拯救自己的灵魂,可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走出时代政治的困境。也正是由于曹植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才使得他向佛教里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可以说曹植的落难而成就了后来的佛教音乐——梵呗,并为其奠定了基础。一种是客观上的,自东汉开始,中国文化思想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文化变革,儒学的衰微,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形成了三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其冲突与融合的情况下,这时期贵族文化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为出身寒微的曹氏家族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曹植家族当政也为这种“风衰俗怨"的潮流推波助澜,逐渐推动了建安音乐、文学的繁荣。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音乐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门类。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一新兴学科。然而佛教中的佛教音乐观则是能使人们在宗教意识中发生一定的作用,用它来表现一种内心感情的虔诚平和,使人的心态能以超然物外的恬静洒脱,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已升华和超越。所以梵呗在发展、流传过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各种主观与客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演变。再者就是梵呗在传承过程中,大多是口传心授的方法,那么在传承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走样或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的现象。尤其是解放后经过了历次政治运动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对佛教文化有着极大的破坏性和冲击力。因此对目前在寺院高墙内保留下来的梵呗音乐,我们现代的文化人或学者们要认真地研究他,认识他、学习继承发展他。

注释:
    【1】《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一九》陈思王植》注:  《魏武故事》载《令》
    【2】《三圈志·卷一九·魏书一九·陈思王植》
    【3】注:今河南省淮阳县南王店乡叶楼村北
    【4】注:今山东东阿鱼山
    【5】《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一九·陈思王植》
    【6】[梁]钟嵘《诗品·卷上》.
    【7】《文选·求自试表》
    【8】《文选卷第二十四》
    【9】《与杨德祖二书》
    【1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七·陈思王曹植·闺情诗》
    【11】[魏】谢灵运《拟太子邺中集》
    【12】《全三国文·卷十六·魏十六陈王植与吴质书》
    【1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
    【14】【19】【19】《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一九·任城陈萧王传第一九》
    【15】《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16】《后汉书卷七○·列传第六○·郑太孔融荀或》
    【17】《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18】《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一九·任城陈萧王传第一九》日: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魏氏春秋》日: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19】《宋书卷二一·志第一一·乐三》
    【20】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版第88页
    【2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22】缪钺《诗歌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23】《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一九·与杨德祖书》《典略》注
    【24】《全三图文·卷十五·魏十五·陈王植三·求自试表太和二年》
    【25】《全梁文·卷七十三·释氏三·释慧皎·经师论》
    【26】《全梁文·卷七十三·释氏三·释慧皎·经师论》
    【27】注:支谦  一名越,字恭明,约生活于公元242—253年间。为支娄迦谶的孙子,月氏后裔。后避乱至吴,孙权拜为博士。其人细长瘦黑,博通经典,从孙权到孙亮的三十年问,译《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经典三十六部,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虽不是僧人,但对佛教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8】《太平广记·卷八七·释摩腾》
    【29】[南]刘敬叔《异苑》卷五[33][31]《晋书卷七九·列传第四九》
    【30】《晋书卷七九·列传第四九》
    【31】《实用佛学辞典》上海佛学书局编1934年版
    【32】《文心雕龙卷七·情采第三十一》
    【33】《文心雕龙卷七·情采第三十一》注释引文
    【34】注:曹操写的《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就是用的[宋]郭茂倩《乐府杂录?相和歌?瑟调曲》
    【35】《梁书卷五o·列传第四四·文学下·刘勰传》
    【36】  《全梁文·卷七十三·释氏三·释慧皎·经师论》
    【37】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o
    【38】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
    【39】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统计
    【40】《大藏经·法华·华严部》
    【41】《大藏经·经集部》
    【42】《大藏经·律部》
    【43】注:即悔除所犯罪过,以便析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44】《大藏经·诸宗部》
    【45】《大藏经·事汇部?南海寄归法传》   
    【46】《颜氏家训·音辞》
    【47】注:梵呗与转读不同。转读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汤用彤先生说:  “转读止依经文加以歌颂,梵呗则制短偈流颂,并佐以管弦。前者虽有高下抑扬,而后者则以妙声讽新制之歌颂,非颇通音律擅长文学者不办。”《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94页
    【48】《全梁文·卷七十三·释氏三·释慧皎·经师论》

作者:

释永悟,法师,字参天,号寂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代表性传承人,佛教曹洞正宗四十七世衣钵传人、临济宗四十六世衣钵传人。现任中国佛协理事文化艺术委员、山东省佛协常务理事、聊城市政协委员、佛教协会副会长、东阿县政协常委、佛教协会会长、净觉寺、鱼山梵呗寺住持。先后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鱼山梵呗论文集》《鱼山梵呗声明集》《中国梵呗传承法要》传承教程等著作,修复元朝古籍善本《鱼山声明集》。撰写《音声佛事话梵呗》《传承梵呗内涵,保护佛教遗产》《梵呗与成佛之道》等论文20余篇。 

 陈四海  ,1956年出生于山东阳谷县。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现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著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