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时政新闻
《人民政协报》:音声佛事话梵呗--释永悟

阅览次数:1576     发布时间:2010-04-29

音声佛事话梵呗
---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的历史与传承
释永悟

   2010年04月29日10: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梵呗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梵呗逐渐成为佛事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梵呗,也永远跟一个伟大的诗人——曹植和一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地方——鱼山联系在一起。

  何谓梵呗?

  梵呗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功德。梵是梵文“梵那摩”的省略,意为清净、离欲;呗是梵文“呗匿”的省略,意为赞颂、歌咏。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梵呗是印度五明之一声明,随佛教传入中国时不能用汉语歌颂。三国时期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东阿县境),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感鱼山之神制;在鱼山依《太子瑞应本起经》创制“撰文制音,传为后式”的六章汉语梵呗。解决了一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自此,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声佛事。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

    鱼山梵出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称《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唐初传至日本谓之:“鱼山声明”;传到韩国称之“鱼山”,称名至今。现全称作“鱼山梵呗”,“佛曲”是由梵呗发展的音乐,故历史上曹植被尊称为汉传佛教音乐--梵呗始祖。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梵呗通常分为三节,即初呗、中呗、后呗。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朝暮课诵)、道场忏法。

  “鱼山梵呗”选自《太子瑞应本起经》,这部佛经记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出家、成道、至说法度人的一段历史。“鱼山梵呗”的唱词可按文学形式归纳为四大类:一、赞(五句赞、六句赞);二、偈(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三、咒(咒语、真言,音译念、吟诵);四、文(经文或白话文组成)。演奏梵呗所需要的法器主要有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钹和大板等打击法器。

  早在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就相信声音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传统直接影响到佛教。梵呗一直为我国历代高僧大德所沿用,成为修行的必经法门,并且被归入戒定慧三学之“定学”的范畴,在佛教观念中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

  鱼山梵呗的缘起与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不久,梵呗随之而来。但由于汉文和梵文结构的巨大差异,以及音韵曲调结构方式的不同,慧皎在《高僧传》中留下如此感叹:“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揭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音短而词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面对困境,东来传法之人与受法之人磨合梵汉之异,不断将梵呗汉化。

  汉语佛教呗唱是由曹植发端创制的。陈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精通音律,善于属文。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被封为东阿王,于太和四年(230年)游览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当时山涧流水、岩穴来风、林鸟晓唱、草虫低吟,忽而空中传来悠悠梵响,美妙动听。曹植被此深深吸引,并拟其音调记录成谱,再依据《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纂唱词,填入曲中,由此创作而成中国最初之汉语梵呗——“鱼山梵呗”。

  南北朝时期,萧子良倡导、举办了“梵呗研讨会”,对鱼山梵呗进行系统整理。

  隋唐期间,传统梵呗留下的基本曲调以及唱诵方式,成为每一个出家人的日常必修课。当时主要流行的梵呗便是由萧子良所整理的鱼山梵呗。

  明清时期,随着佛事仪轨整理、定型,梵呗被称为“仪轨音乐”或“佛事音乐”。当时的佛事仪轨音乐还糅合了民间传统曲调中的部分曲调。

  鱼山梵呗还远播韩国、日本,为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唐代时,“鱼山”在韩国语言里的意思就是“梵呗”。鱼山梵呗在日本传承不断,很好地保存着隋唐时期流传的梵呗古貌。

  成功入选非遗名录

  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鱼山梵呗发展至今,由于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已濒临灭绝。

  幸而,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鱼山梵呗寺及有关遗迹得以筹建、修复,并于2004年被正式批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目前,我们已收集唐朝以来的鱼山梵呗古籍善本二十余卷。2008年6月,鱼山梵呗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鱼山梵呗的搜集、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进行中。

 
转载:人民网  http://minzu.people.com.cn/GB/166717/11485871.html
              http://epaper.rmzxb.com.cn/2010/20100429/t20100429_317073.htm